小茉莉家的書房 blog.boolog.com.tw/stardi


童話故事都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因為它們告訴我們惡龍真的存在,而是因為它們告訴我們,惡龍是可以打敗的。

Fairy tales are more than true; not because they tell us that dragons exist, but because they tell us that dragons can be beaten.

--- G.K. Chesterton, English novelist, 1874 ~ 1936

2002年8月18日 星期日

台北市立圖書館2002年新進林老師培訓課程 - 經驗傳承展身手

日期: 民國91年8月18日

相信大家在前面的課程裡,應該已經聽過了說故事的技巧、繪本的欣賞、延伸活動的設計等等主題了。接下來的這兩個多小時,說是經驗的傳承可能有些太正式了,只是希望能夠藉由這個機會把三年多來在圖書館和小朋友相處的快樂、溫馨和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偶爾也會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說故事的小技巧。

首先,我想用一個愛因斯坦的小軼事來做為今天的開場。根據愛因斯坦自己說過,曾經有一位媽媽問他怎樣能讓她的兒子變得更聰明,愛因斯坦告訴她:「說些童話故事給他聽。」這位媽媽覺得他好像太輕鬆帶過了,於是笑著又問:「那麼當我唸完故事之後,接著我應該怎麼做?」愛因斯坦回答說:「讀更多的童話故事給他聽!」

從這一段對話聽起來,說故事好像不是那麼的無關緊要,但是說故事的大人好像又不需要杞人憂天的去幫孩子們解讀故事的教訓。是的,說故事這一件事情可大可小,應該要謹慎小心,也應該要輕鬆愉快。有一點像是佛經中所說的「妙行無住」。在準備故事時,我們勉力而為,而到了真正在說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只是為了故事本身的樂趣或悲哀而去說它了。

所以我們就從說故事的準備來開始談一談。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到圖書館聽故事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小朋友?他們都有著些什麼樣子的特質呢?在圖書館說故事又有些什麼特別之處呢?瞭解小朋友的特性和圖書館說故事的特色之後對於我們在說故事前的準備和減少說故事時的困擾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第一,在年齡上,大約是以3到8歲為主,也就是學齡前到小學二年級左右。在皮亞傑(Piaget)的「思考發展理論」中,這個階段大約是在所謂的「運思前期」,開始能理解和運用象徵的符號與人溝通。對他們而言,虛幻和真實的區分並不是那麼的必然和重要,情感的表達直接,很少有善惡是非之間的模糊地帶。所以他們喜歡會講話的動物;不在乎仙子、巫婆和耶誕老公公到底是不是真的;公主可以長睡不醒、青蛙可以變成王子;黑色可能是恐懼和邪惡、紅色可以是熱情和正義;野狼是大壞蛋,而三隻小豬則是可憐蛋。孩子們的這些認知和喜惡正是他們欣賞故事的基礎。在心理學上將人類在遭遇到各類事物時,用以因應的成見稱為「schemata」,舉例而言,我們大家可能都對於貓有著慵懶、家居、陰沉…等等的成見【故事例 - I Wish I Were a Dog、Ce qu’UN CHIEN peut faire!】,所以當你看到一隻貓時可能會先認為這隻貓也是如此,而在更認識這隻貓之後,你可能會覺得這隻貓可能和你成見裡的貓有些不同,而因此修改了你的「貓schemata」。小朋友在聽故事和我們在說故事的過程也是如此的,小朋友對巫婆的認知可能會是黑袍尖帽,但隨著所聽過故事的不同,巫婆的形象也會在他們的心裡面逐漸改變。【故事例 - 青蛙王子續集】。同樣的,我們在說故事的過程中也應該要對這群小朋友的schemata先有基本的認識與瞭解,並且逐漸調整我們認知中的小聽眾。另外,這個年紀的孩子們是沒有辦法長時間安安靜靜的坐著聽我們講故事的。根據毛毛蟲基金會的楊茂秀老師的說法,他們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時間一般而言是七分鐘。但是圖書館說故事的時段有四十五分鐘之久,除了靠延伸活動之外,故事本身也不可能只講七分鐘。而要講超過七分鐘的故事,絕對需要有兩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是要慎選題材,二是要反覆練習。等我們討論完聽眾和場所的特色之後,我們再來針對這兩點多些說明。

在圖書館說故事的第二個特點是場地是開放性的。通常說故事的場所大致上可以分成五種,第一種是家裡、第二是學校、第三是書店或協會或基金會、第四是圖書館、第五則是舞台或是廣播等媒體,前後兩種因為差異較大,我們今天暫且不談。而在學校裡,像是蒲公英或是新莊故事媽媽常會到各個小學裡以繪本來說故事給學生聽,在這一種場合裡,小朋友的意願是被動的、場地和聽眾是封閉的、聽眾的年齡背景和schemata都比較接近,而且彼此都已互相認識,所以秩序上是比較容易維持的,尤其是有老師在場的時候。而在書店裡,像是國語日報、誠品、金石堂、凱斯…有些是採取事先報名和收費方式,可以先行限制聽眾的人數、年齡等等,有些則是像是圖書館一樣的採取開放方式。在開放的方式裡,大人小孩都可以隨時進出、無法預知聽故事的人數、年齡背景分歧、聽眾之間彼此的熟悉度低,是挑戰性最高的一種。只要故事稍不吸引人,或是小朋友有一點兒的不耐煩,他們就會開始走動。或者是有些晚來的小朋友沒有聽到先前的約定事項或是故事的前半段。最糟糕的是不想聽的小朋友還留在裡面干擾大家。雖然我們在天母曾經試過關上門管制進出,但是因為並沒有什麼效果而不了了之。

而在人數上,以天母分館為例,最多會多到將近五十個人,最少則只有一個小朋友,也有可能到了二點四十分還只有兩三隻小貓,突然快要到三點時變成將近三十個人,就像是地震一樣幾乎沒有辦法事先預測當天會到館的人數。所以一定要先有良好的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人多而緊張,或是因為人少而失望。在故事上也要有不同的備案,因為兩、三個人和三、四十個人,在故事上的呈現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當天有美勞時,材料準備最好能多預備幾份,以防小朋友爭吵。

至於說故事,人少的時候不妨採用共讀的方式,也就是和小朋友一起看同一本書。也可以就把書給小朋友輪流讀給大家聽。不過雖然只有兩三個小朋友時,面對面的坐著會有點奇怪,但是千萬不要勉強他們,免得連唯一的聽眾都被嚇走了。而在超過二十個人以上的時候,則最好能夠有兩位以上的林老師,特別是在有唱遊或是美勞的延伸活動時。沒有輪到說故事的林老師應該要幫忙維持秩序,甚至把有問題的小朋友帶開處理。

再者,因為圖書館是開放性的空間,來聽故事的小朋友在年齡背景上都是相當分歧的,擁有不同的schemata。不像在學校裡,大家的年齡相仿、所具備的知識,甚至讀過些什麼書也類似。還有就是不論是林老師或是小朋友都不是每個禮拜都到圖書館來的,因此說的人和聽的人都不互相熟悉,幾乎每一次我們都要假設今天來的可能會是一群全新的小朋友,必須準備和他們重新介紹和熟捻,因此也無法像是在學校那樣子的有所約定。

不過開放空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因為這是一個自由參加的活動,因此會來聽故事的小朋友都是主動前來,而且喜歡聽故事的。所以我們要談到圖書館聽故事的第三的特色,就是小朋友是有所期待的而來的。能夠讓他們放棄戰鬥陀螺、卡通影片,冒著炎暑、陰雨、寒冬而來到圖書館的就是他們的期待。他們都在期待著些什麼呢?期待著聽故事的樂趣;期待著和林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期待著那一枚小小的貼紙;以及集滿十張貼紙之後的禮物。這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聽故事的樂趣了。那麼聽故事的樂趣又在哪裡呢?民國八十九年國內著名的兒童插畫家曹俊彥老師同樣在這一個場地對新進的林老師演講時說過聽故事的快樂有以下這一些。

* 快樂在被愛的感覺當中:父母們捨棄假日的休息,冒著炎暑、陰雨、寒冬帶著他們到圖書館的愛,林老師們為他們述說故事的愛。尤其是在家裡父母和小朋友說故事時那種親密的感覺。美國知名的女性作家戴安˙艾克曼在她的暢銷書<<愛之旅>>中就曾說過「分享書籍可以增強戀人的信心,增加他們的親密感。」【故事例 - 猜猜我有多愛你】
* 快樂在期待中:在每一個故事裡,我們都在期待著故事的發展,期待著故事的最後的結局。小朋友和大人有一個不同,他們會對一個故事百聽不厭,即使他已經都可以把故事背了起來(看卡通錄影帶也是一樣),他還是會等著王子來親吻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他還是會等著你翻到最好笑的那一頁,等著大笑一番。【故事例 - Sheep in Wolves’ Clothing】
* 快樂在親子的對話之中:當然曹老師當時指的是父母對子女說故事而言,但是林老師在說故事之中當然也會和小朋友有著不少對話的樂趣。【故事例 - I Love You】
* 快樂在故事的節奏當中:故事和音樂一樣是有節奏的,我們可以享受短篇故事在情節的發展上的節奏,或是長篇故事在結構上的節奏。【故事例 -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Twits】
* 快樂在成就感當中:看完一本書、聽完一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帶來成就感,發現故事書裡沒被說出的情節或圖案也是一種成就感,而和故事中的主角共同完成一件任務更是一種喜悅呢!【故事例 - 紙袋公主】
* 快樂在驚奇當中:有趣的故事常常會在慣性和平凡之中創造出意外的驚喜。【故事例 - I’m Coming to Get You、鯨魚】
* 快樂在認同當中:就像大人一樣,孩子們也會在故事中找到他們感情的寄託,得到情感的滿足。有的時候他們更會對故事裡像是三隻小豬或是小紅帽等等弱小的善良,最後終於戰勝像是大野狼一樣的惡徒而感到高興¬。【故事例 - Owen,Eat Your Peas,Hello House】
* 快樂在遊戲當中:故事裡的遊戲、韻文、猜謎…在在可以創造出種種不同的樂趣。¬【故事例 - Don’t Make Me Laugh、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 快樂在探索之中:有些繪本內容會有點兒寓教於樂,帶領讀者一起去探索新奇的事物,獲取新知也可以是種無比的快樂。¬【故事例 -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The City by the Bay】
* 快樂在想像的自由奔馳之中:星月書房的總編輯游珮芸小姐在<<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一書的序文中寫道「我們常常只寄望從故事中獲取向下紮根的養分,卻忘了故事也可以給我們一雙飛翔的翅膀。」身為義務林老師,我們更不能忘了這雙飛翔的翅膀。¬【故事例 - 假裝是魚、Time to Get out of Bath, Shirley】

接著,我們談到圖書館說故事的第四個特點就是 - 輕鬆。和在學校不同的,孩子們主動來到這裡聽故事,因為他們覺得聽故事是比玩戰鬥陀螺或是看數碼寶貝更好的娛樂活動,所以我們也應該儘量避免在故事結束時還要加上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要這樣這樣,不可以那樣那樣。當然有一些故事書本身就是有如此的涵義,像是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或是安東尼布朗的<<Piggy Book>>,那就可以視情況而定,但是千萬別低估了小孩子們自身的領悟能力。

討論完了在圖書館說故事的幾項主要特色之後,我想先提一下說故事的風格,最後再來討論一下題材的選擇和故事的準備。就像我們之前所提過的,在圖書館說故事在目的上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所以我認為只要能夠帶給小朋友一段歡愉而且有意義的時光(在這裡我所謂的意義指的是可以滿足小朋友的任何一種前面所說過的期待)。所以說故事其實並沒有什麼一定非要的方式,或是誰的一套方法比別人的另一套方法更好。以我們天母分館的林老師為例,麗雲曾經帶過童子軍,所以她的課程活潑生動變化多;娟娟是虔誠的教友,他會對小朋友有較多規矩上的要求,但是所給予小朋友的獎勵也最多,比如多鼓勵、多發貼紙等等;懷琴是資深的幼教老師,所以她帶起歌謠美勞最為小朋友們所喜愛。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國內幾位倡導說故事的前輩大師們,小大的創始人林真美老師忠於繪本和故事,以傳達出作者原味為理想,經常是一字不改的利用聲音上的技巧把故事唸給聽眾,而大朋友小朋友也都能跟著他一起進入圖畫書裡的世界,直接去體會繪者和作者所用心創造出來的美、樂、良、善等等意境;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楊茂秀老師則深具個人魅力,說故事的時候時而高亢歡動、時而輕緩詭密,有的時候甚至還會運用各種的口技製造特殊效果,甚至是自己唱歌、吹口哨配樂;而國北師的張湘君老師則擅長於各種教具的使用和延伸活動的設計,利用歌謠道具來增加聽者的興趣。

有一種說法是故事或是繪本本身,其實就好像是一張樂譜,而每一個人所演奏出來的樂曲都會是不一樣的,所以將說故事稱作是「繪本的演奏」。因此大家可以多多觀摩別人表達故事的方式,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再加以發揮,一旦風格決定了,也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來表現的故事題材。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屬於比較靜態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不拿書,選擇故事性高的作品,長度約為十五到三十分鐘,完全用口述的方式,或是用半開圖畫紙畫些重要的人物或情境來幫助小朋友進入狀況,主要以口述的方式來呈現出故事裡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像是Roald Dahl或是鄭清文的作品就很適合這一種表現方式。【故事例 - 女巫、松鼠與飛鼠】。此外,我也喜歡拿繪本來邊說邊翻給小朋友看,這個時候我會比較著重在書本的趣味,透過繪本來和小朋友互動,包括欣賞圖畫、尋找細節、問答…等等。說到這裡,我們可以順便討論一下拿繪本說故事的一些小技巧。

一般而言,除非是有大書,否則在超過五、六個人的場合,正常大小的繪本很難同時給所有的小朋友看得清楚。這個時候最常發生的就是,有人因為看不到而站了起來,又擋到了後面的小朋友,最後就聽到一大群小朋友在發脾氣,秩序大亂
。因此一定要先跟小朋友約定好在故事說完之前不能站起來,更不能走來走去。林老師則要注意到以下幾點。首先是拿書的方式:要注意到書本是否會反光,會不會被自己擋到,距離小朋友的距離要多近,書本要拿多高,必要的時候可以走動或是移動書本,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欣賞到每一個重要的細節。再來是翻頁的方法,翻頁的時機控制得當與否,是把一本繪本演奏得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書本的內容頁是背對著我們的,所以要熟悉故事內容,記住翻頁的關鍵點。以<<The Mitten>>這一本書為例,每一個動物被答應住進手套裡的那一句話,就是翻頁的一個很好的提詞。不過在翻頁之前,你可以在心理先默數一、二、三之後再翻頁,把節奏感做出來,會讓故事和聽眾的感覺都變得更為流暢起來。我最近剛好看完Louis Sachar的<<Dogs Don’t Tell Jokes>>,書裡面提到美國著名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們所說的冷笑話之所以會好笑,就是她們再說出Punch Line之前能夠掌握好適宜的短暫停頓。

回來談如何選擇故事。故事的主題不斷的重複,但是在重複中又有不同變化趣味的故事一向是三到八歲小朋友的最愛,尤其是當主題是和吃有關係時,像是<<好餓的毛毛蟲>>或是<<永遠吃不飽的貓>>,另一個他們最愛,但是作品不多的主題是便便,最出名的當然就是<<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一類的故事很適合在說完後和小朋友一起複習,甚至是再講一次,或是丟問題給他們回答。像是我好幾次在講<<The Magical, Mystical, Marvelous Coat>>這個故事時,我和小朋友在問答中所獲得的樂趣都要比說的過程中多上許多。此外小朋友也喜歡聽好笑、趣味、誇張的故事,像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好想吃榴槤>>都是很討喜的故事書。

至於故事的來源,大家可以多參考一些不錯的介紹圖畫書的書籍,例如<<童書非童書>>(宇宙光,黃乃毓)、<<烤箱讀書會>>(宇宙光,劉清彥)、<<逛逛書>>(周惠玲,幼獅)、<< Read-Aloud Handbook >>(6th Ed., Jim Trelease, Penguin)、<<The Rough Guide to Children’s Book>>(Nicholas Tucker, Penguin,有0-5歲和5-11歲兩冊)、<<The Laureate’s Party>>(Quentin Blake, Red Fox)…等等。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感情世界,包括他們對於死亡、愛情、分離、環保等等的議題。只是在說這一類的故事的時候千萬不要給他們,也不要給自己太多、太大的包袱。另外我們更不能輕忽的是孩子們對好的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在美國曾經有老師幫小學生持續一整年的說完了<<悲慘世界>>(又名<<孤星淚>>),只因為小朋友喜愛而欲罷不能。我也曾經碰到幾個六歲小孩已經讀完哈利波特第四集,有中文也有英文的,還有一個六歲小女孩已經讀完了Judy Blume的<<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正在讀<<Forever>>,這些書從我的眼光來看對他都太超齡了,可是她卻看得津津樂道,而且個性也還是中規中舉,並沒有因為讀了這些書有什麼不良的遐想。所以只要是你自己有信心,像是<<鏡花緣>>、<<唐人傳奇>>、<<基督山恩仇記>>、<<白鯨記>>等等中外古典文學都可以是很好的題材。但是要謹遵一個原則,那就是這個故事一定是要自己很喜歡的,而且越是長的故事,自己就一定要越喜歡,而且越要花時間準備。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一下說故事前的準備了。我們來看一看全美最知名的說故事好手法蘭西斯•莎耶(Frances Clark Sayers)是怎麼說的:

在選定你要講的故事之後,你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讀它,並且試著去分析它:
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部分?幽不幽默?故事情節安排巧妙嗎?給人什麼樣的感受?一旦你能掌握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吸引力之後,你就能夠為你所講述的故事增添不少色彩。
故事的高潮在哪裡?將這些精采之處謹記在心,在為孩子講述故事時,你就可以運用暫停或是加快你的語調等技巧,來呈現故事的精華。接著,你還是必須再次反覆閱讀故事,直到你能夠很清楚地掌握故事裡頭所有事件的發生先後,以及整個故事情節的流程是否順暢。將這一切了然於心之後,你得再讀一次故事,這一回你得去思考在講述故事時,要如何斷句。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你可以利用睡覺前、開車時、或搭乘地鐵的時候,默默地在心裡為自己講述整個故事。在完成這所有的功課時,你將會發現這個故事,將永遠屬於你了!當然這中間你也許會因為有些時日不再接觸這個故事,而忘了它。但是一但你再拿起這個故事來重讀一次,那感覺一定會馬上再回到你的心裡,你將很容易輕易上手。

關於這一段話,我有三點想要加以說明:
第一、一個故事一定要讀三遍以上,所以它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在反覆閱讀中我們要記住所有的關鍵字和轉折點。因為一般人很難一心二用,如果要一邊回想故事的內容,一邊講述故事,就會很容易把故事的節奏給打亂掉,甚至是把故事給講得離離落落,所以要求自己一定要看上三遍以上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也是美國知名的作家和說故事的Mem Fox女士,在她的<<Reading Magic>>一書中說到一個人處理聲音的處理技巧至少有七種:大、小、快、慢、高、低和暫停(loud and soft, fast and slow, and high and low, and p-a-u-s-e)。我們之前已經有提到過暫停,現在簡單的舉一些大小、快慢和高低的例子:大小像是<<What!>>裡Granny和Patrick的對話,快慢像是<<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裡獵熊的前後過程,高低像是<<Hello, House!>>裡大野狼學房子打招呼的聲音。另外在個性的表達上,一般巫婆會是高而急促的的,像是Roald Dahl的<<Witch>>裡的Grand Witch;而巨人則會是低而緩慢的,像是Jon Scieszka的<<Knights of the Kitchen Table>>裡的憨巨人。
第三、故事太久不說會變成一朵蘑菇。這是楊茂秀老師的故事,來聽聽看他是怎麼說的: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因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而感到非常自卑,村子裡的其他孩子們也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有天,他一個人低著頭漫步到了村外的樹林子裡。
突然,「哎啊!你路是怎麼走的,差一點就把我給踩扁了。」一隻銀色的小蝸牛大聲喊叫道。
「對不起!對不起!我沒有注意到你。」小男孩趕緊解釋說。
「你看起來好像很不快樂,你在煩惱些什麼事情呢?」小蝸牛問他。
「因為我都沒有朋友可以一起玩啊!」小男孩回答道。
「那我教你說故事好了,只要你學會了說故事,一定會有很多人會願意和你當朋友,和你一起玩。」小蝸牛很熱心的提議著。
於是小蝸牛就教了小男孩一百個故事。小男孩回到村子裡面果然開始大受歡迎。可是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大家又開始疏離他,因為他們都已經聽厭倦了這一百個故事。於是小男孩又回到了樹林裡,想要求銀色小蝸牛教他更多的故事。可是他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那一隻銀色小蝸牛,這個時候他看到了樹上有一隻紅色的知更鳥。於是他就問那隻知更鳥兒有沒有看到過銀色小蝸牛。
「喔!他已經離開這片樹林很久了。你想找他做什麼呢?」知更鳥問小男孩。
「我想請他跟我講更多的故事。」小男孩說。
「故事啊!他曾經教過我一千個。」知更鳥回答他。
小男孩聽了好高興,「那你可不可以教給我一些?」
知更鳥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大片蘑菇,我的故事太久沒講,都已經變成了一朵朵的蘑菇了。

在結束之前,我想要給大家兩個建議:第一就是要多看書。想要把故事說的精采,平常就一定要多閱讀,欣賞好的文學作品,累積各方面的知識,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大馬士革之夜>>,書的內容以一個擅長說故事的馬車夫為主角,很有技巧的安排了許多的小故事在書裡面,充滿了一千零一夜似的氣氛,是每一個說故事的人不可錯過的好書。

第二是要永保童心。以那尼亞王國﹙Narnian Chronicles﹚而譽滿全球的英國奇幻文學作家C.S. Lewis說他在半大不小的時候,經常躲在棉被裡偷偷的看童話故事,因為怕被別人認為他很幼稚。但是等到他真正長大了以後,他已經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大庭廣眾之下看童話故事了,因為他已經變得更勇敢,不會再對一些無謂的事情感到害怕了,包括不會再害怕人們說他幼稚。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夠開始充分享受說故事的樂趣,謝謝大家!